← 返回

科学怪人:全解大麻的药理应用

CBD油去哪里买?cbd油那里买得到?买cbd油的渠道?cbd油购买 探究大麻的生理机制与药理应用 大麻在全球多国被列为管制药品,在我国,其法律定位明确 —— 依据法务部规定属于第二级毒品,按照卫福部标准则归类为第二级管制药品。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大麻的态度呈现分化趋势:美国此前已有 30 个州(最早可追溯至 20 年前的加利福尼亚州)通过药用大麻合法化法案,近期又有 9 个州相继批准娱乐用大麻合法化。这一国际动态也引发国内部分民众的讨论,不少人向政府提出建议,探讨我国是否应开放大麻的医疗用途,以及是否应将大麻从第二级管制药品下调为第三级管制药品。在这一议题尚未形成社会共识之际,我们不妨先从争议较少的学术角度切入,深入探究大麻中可用于医疗领域的有效成分,以及目前通过各类研究所揭示的这些成分在人体内的作用途径与机制。 一、大麻植株内的化学成分 大麻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经济作物,用途广泛 —— 其纤维可用于纺织麻布、制作绳索及造纸,种子可榨油,同时也被当作药草使用(例如中药中的 “火麻仁”,便是以大麻种子为主要成分,经炒熟调味后,主要用于治疗便秘)。从化学成分来看,大麻植株内所含物质多达 500 余种,其中最关键的活性成分为四氢大麻酚(THC)与大麻二酚(CBD),这两种成分由以色列药物化学家麦查兰于 1964 年借助色谱法首次分离鉴定。 不同品种的大麻植株,其体内四氢大麻酚与大麻二酚的浓度差异显著:大麻二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四氢大麻酚则是导致人体产生感官刺激与成瘾性的主要成分。此外,科学家还从大麻萃取物中确定了 70 余种能够影响脑部功能的化学成分(包括大麻酚、大麻萜酚等),这类物质被统一称为 “大麻素”。 随着大麻素的陆续发现,科学家最终在人体内找到了两种能与大麻素特异性结合的主要受体 ——CB₁受体与 CB₂受体。其中,CB₁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CB₂受体则主要存在于免疫系统(见图二)。大麻素通过活化这两种受体,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不仅如此,大麻物质还能与其他受体或离子通道结合(如 G 蛋白偶联受体 GPR55、γ- 氨基丁酸 A 型受体 GABAA,以及瞬态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 TRPV1 等),引发更为复杂的生理效应。 基于这些研究进展,化学家已成功合成多种仿大麻化合物,致力于开发具有临床价值的小分子药物;同时,科学家在人体内发现了内源性大麻素(属于脂质类物质)—— 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与 2 -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2-AG),它们同样能与 CB₁、CB₂受体结合并使其活化,参与调节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 二、大麻受体的特性与作用机制 既然已知大麻的主要成分通过作用于两种受体影响人体生理功能,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两种受体的特性。位于神经细胞轴突前膜的 CB₁受体由 472 个氨基酸组成,而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 CB₂受体则由 360 个氨基酸构成。二者均属于细胞膜上的 G 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但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仅为 44%,功能差异显著。 当轴突前神经细胞末梢的 CB₁受体被轴突后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反向激活(或通过服用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等外源性物质激活)后,会产生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调控效应:一方面抑制细胞内重要第二信使 —— 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另一方面提高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酶活性;此外,CB₁受体还能抑制钙离子通道开放、促进钾离子通道打开,最终导致细胞活性降低。 相较于 CB₁受体,学界对 CB₂受体功能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目前已知的是,当 CB₂受体受到内源性大麻素刺激后,除了与 CB₁受体类似地抑制环磷酸腺苷生成外,还会通过 “受体内在化” 机制进入细胞质内,进而触发后续的次级信号反应,参与免疫系统的调控过程。 三、内源性大麻素参与的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CB₁受体在被内源性大麻素激活(或因服食大麻而激活)后,为学者研究大麻参与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具体而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轴突前 CB₁受体活化后,会影响神经递质(如兴奋性递质谷氨酸、抑制性递质 γ- 氨基丁酸)的释放。长期下来,这种调控会引发神经可塑性改变,进而影响发育期神经细胞的新生,以及成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反对开放大麻使用的核心论据之一,便是 “长期吸食大麻会导致学习与记忆衰退,影响工作表现”—— 研究推测,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四氢大麻酚持续刺激脑部 CB₁受体所致。 此外,内源性大麻素具有缓解焦虑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这一功能与大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及海马区的大麻受体密切相关:内源性大麻素通过抑制这些脑区谷氨酸的释放,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同时,长期焦虑易诱发抑郁症状,而中强度运动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可诱导脑部增加内源性大麻素的生成,帮助稳定情绪。尤为关键的是,下丘脑中广泛分布的 CB₁受体与人体应对压力的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 存在关联 —— 大麻物质通过激活 CB₁受体,可抑制压力激素皮质醇的释放,因此当人体面临压力时,下丘脑会大量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帮助缓和情绪、提升抗压能力。 (二)疼痛调控 大麻对疼痛的调控作用是其最广为人知的生理功能之一。大麻素通过激活 CB₁与 CB₂受体,降低痛觉神经的活性,从而减轻个体的疼痛感。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大麻抑制疼痛的机制可能还涉及其他离子通道的活化 —— 即前文提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TRPV1,以及其同家族成员 TRPM8 与 TRPA1。 (三)食欲与能量代谢 内源性大麻素对食欲调控具有显著影响,同时通过与周边组织(如肝脏、脂肪组织)的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人体下丘脑是食欲调控的中枢,大麻物质通过激活下丘脑内的 CB₁受体,刺激食欲并调节 “促食欲荷尔蒙” 与 “抑食欲荷尔蒙” 之间的平衡;此外,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leptin)也会通过抑制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来抑制食欲,这表明大麻还参与肥胖的调控机制。 (四)周边器官功能 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大麻对周边器官也具有广泛影响: 心血管系统:由于心血管系统中存在 CB₁与 CB₂受体,四氢大麻酚或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可通过激活这些受体舒张血管,产生降血压效应。 胃肠道系统:胃肠道同样表达 CB₁与 CB₂受体,大麻通过活化 CB₁受体抑制胃肠道内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胃肠道蠕动速度;同时,大麻还能调控肠道内胆囊收缩素(CCK)的释放量、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肠道菌群的变化不仅作用于消化系统,还会影响免疫力与中枢神经活性,这意味着大麻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间接影响这些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中主要表达 CB₂受体,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与 2 -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可激活 T 淋巴细胞与 B 淋巴细胞,抑制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6、肿瘤坏死因子 -α)的产生;同时,这两种内源性大麻素还能刺激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提升个体免疫力。 四、大麻的药理作用 大麻二酚作为大麻的主要药用成分,早期已在临床上有明确应用,例如治疗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缓解恶心、呕吐症状。近年来,“药用大麻或大麻二酚用于治疗癫痫” 成为热议话题,其依据在于多种癫痫动物模型中均观察到积极效果 —— 研究表明,大麻二酚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挥抗癫痫作用:平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激活脑部抑制性 GABA 能神经的活性,以及使 TRPV1 与 TRPV2 离子通道脱敏。更重要的是,初步临床测试显示,在儿童难治性癫痫(如伦诺克斯 - 加斯托综合征,LGS)的治疗中,大麻二酚相较于安慰剂具有显著疗效。这一结果有望推动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药用大麻对难治性癫痫及其他类型癫痫的治疗价值。 在疼痛治疗领域,大麻二酚的作用机制同样多元: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代谢酶的活性(间接提高体内内源性大麻素浓度)、使 TRPV1 与 TRPA1 离子通道脱敏,或激活血清素 5-HT₁A 受体等途径,达到止痛效果,因此对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损伤等慢性疼痛具有治疗潜力。 在癌症相关治疗中,虽有研究指出大麻二酚可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癌细胞凋亡,但目前其最主要的药理价值仍集中在 “缓解癌末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终末期生活质量。此外,动物实验发现大麻二酚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活性的作用,因此在脑炎、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发挥药效;临床测试也观察到大麻二酚对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的抑制效果。不仅如此,大麻二酚还具有抗氧化功能 —— 其 “抗氧化 + 抗炎症” 的双重药理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具有神经保护效果,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且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的抗氧化途径实现,无需依赖 CB₁或 CB₂受体的活化。 五、大麻的成瘾性与不良反应 提及大麻,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其成瘾性。尽管大麻的成瘾速度会因植株品种、大麻素种类及用量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但已有研究明确:四氢大麻酚会激活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见图四),促进多巴胺释放,使个体产生欣快感 —— 这种愉悦体验会导致吸食者难以戒除大麻依赖。长期滥用大麻会对身心造成多重危害:影响智力与记忆力,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职场表现不佳甚至失业;更严重时可能诱发精神病变(如精神分裂症样症状)。 除成瘾性外,大麻滥用还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具体包括: 心血管系统风险:研究显示,大量吸食大麻可能导致缺血性中风,这是由于大麻物质引发脑血管痉挛所致;同时,四氢大麻酚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心输出量,导致血管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会提高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量,超出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最终增加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的发生概率。 呼吸系统损伤:大多数大麻使用者通过 “吸食” 方式摄入,这会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反应,增加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感染的风险。需说明的是,尽管大麻与烟草均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且吸食时会进入肺部,但与烟草不同的是,目前尚未发现长期吸食大麻与肺癌存在明确关联,长期大麻吸食者中肺癌病例较为罕见。 消化系统异常:前文提及大麻可缓解恶心、呕吐,但大量吸食大麻反而可能诱发 “大麻剧吐综合征”—— 一旦发病,常规止吐剂通常无法缓解症状,只能通过停止吸食大麻并补充电解质来减轻病情。 六、结语与禁毒决心 当前全球大麻的使用可分为三类:一是娱乐用大麻(即干燥的大麻植株,含较高浓度四氢大麻酚);二是医药用大麻(该品种含较高浓度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含量较低);三是大麻萃取物(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由 GW 制药公司开发的抗癫痫药物 Epidiolex)。 对于大麻的药用价值,我们应秉持理性乐观的态度 —— 期待通过持续研究,将大麻植株中的有效成分逐一分离、纯化,开发为安全有效的临床药物;同时,必须高度警惕娱乐性大麻滥用的危害,通过严格管制减少其对个体身心的损害及社会成本的消耗。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领域持续攻关,也需要社会大众掌握正确的大麻科普知识,共同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的大麻医疗使用准则。 更重要的是,我国对毒品的管制立场始终坚定 —— 大麻作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第二级毒品与管制药品,其滥用不仅会摧毁个体健康、破坏家庭幸福,更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论国际社会对大麻的态度如何变化,我国 “禁绝毒品” 的决心绝不会动摇。我们将始终严格执行毒品管制法律法规,持续加强禁毒宣传教育,严厉打击各类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的身心健康,坚决筑牢抵御毒品侵害的坚固防线。看好药用CBD大麻二酚0THC产业的企业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提供面向全球合法地区的工业大麻种植提取、CBD原料药、临床前研究、0THC的CBD油商业应用等一系列的咨询,微信:nar688cissus

CBD油去哪里买?cbd油那里买得到?买cbd油的渠道?cbd油购买 微信:nar688cissus


大麻在全球多国被列为管制药品,在我国,其法律定位明确 —— 依据法务部规定属于第二级毒品,按照卫福部标准则归类为第二级管制药品。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大麻的态度呈现分化趋势:美国此前已有 30 个州(最早可追溯至 20 年前的加利福尼亚州)通过药用大麻合法化法案,近期又有 9 个州相继批准娱乐用大麻合法化。这一国际动态也引发国内部分民众的讨论,不少人向政府提出建议,探讨我国是否应开放大麻的医疗用途,以及是否应将大麻从第二级管制药品下调为第三级管制药品。在这一议题尚未形成社会共识之际,我们不妨先从争议较少的学术角度切入,深入探究大麻中可用于医疗领域的有效成分,以及目前通过各类研究所揭示的这些成分在人体内的作用途径与机制。
一、大麻植株内的化学成分
大麻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经济作物,用途广泛 —— 其纤维可用于纺织麻布、制作绳索及造纸,种子可榨油,同时也被当作药草使用(例如中药中的 “火麻仁”,便是以大麻种子为主要成分,经炒熟调味后,主要用于治疗便秘)。从化学成分来看,大麻植株内所含物质多达 500 余种,其中最关键的活性成分为四氢大麻酚(THC)与大麻二酚(CBD),这两种成分由以色列药物化学家麦查兰于 1964 年借助色谱法首次分离鉴定。

不同品种的大麻植株,其体内四氢大麻酚与大麻二酚的浓度差异显著:大麻二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四氢大麻酚则是导致人体产生感官刺激与成瘾性的主要成分。此外,科学家还从大麻萃取物中确定了 70 余种能够影响脑部功能的化学成分(包括大麻酚、大麻萜酚等),这类物质被统一称为 “大麻素”。

随着大麻素的陆续发现,科学家最终在人体内找到了两种能与大麻素特异性结合的主要受体 ——CB₁受体与 CB₂受体。其中,CB₁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CB₂受体则主要存在于免疫系统(见图二)。大麻素通过活化这两种受体,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不仅如此,大麻物质还能与其他受体或离子通道结合(如 G 蛋白偶联受体 GPR55、γ- 氨基丁酸 A 型受体 GABAA,以及瞬态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 TRPV1 等),引发更为复杂的生理效应。

基于这些研究进展,化学家已成功合成多种仿大麻化合物,致力于开发具有临床价值的小分子药物;同时,科学家在人体内发现了内源性大麻素(属于脂质类物质)—— 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与 2 -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2-AG),它们同样能与 CB₁、CB₂受体结合并使其活化,参与调节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
二、大麻受体的特性与作用机制
既然已知大麻的主要成分通过作用于两种受体影响人体生理功能,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两种受体的特性。位于神经细胞轴突前膜的 CB₁受体由 472 个氨基酸组成,而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 CB₂受体则由 360 个氨基酸构成。二者均属于细胞膜上的 G 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但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仅为 44%,功能差异显著。

当轴突前神经细胞末梢的 CB₁受体被轴突后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反向激活(或通过服用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等外源性物质激活)后,会产生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调控效应:一方面抑制细胞内重要第二信使 —— 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另一方面提高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酶活性;此外,CB₁受体还能抑制钙离子通道开放、促进钾离子通道打开,最终导致细胞活性降低。

相较于 CB₁受体,学界对 CB₂受体功能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目前已知的是,当 CB₂受体受到内源性大麻素刺激后,除了与 CB₁受体类似地抑制环磷酸腺苷生成外,还会通过 “受体内在化” 机制进入细胞质内,进而触发后续的次级信号反应,参与免疫系统的调控过程。
三、内源性大麻素参与的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CB₁受体在被内源性大麻素激活(或因服食大麻而激活)后,为学者研究大麻参与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具体而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轴突前 CB₁受体活化后,会影响神经递质(如兴奋性递质谷氨酸、抑制性递质 γ- 氨基丁酸)的释放。长期下来,这种调控会引发神经可塑性改变,进而影响发育期神经细胞的新生,以及成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反对开放大麻使用的核心论据之一,便是 “长期吸食大麻会导致学习与记忆衰退,影响工作表现”—— 研究推测,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四氢大麻酚持续刺激脑部 CB₁受体所致。

此外,内源性大麻素具有缓解焦虑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这一功能与大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及海马区的大麻受体密切相关:内源性大麻素通过抑制这些脑区谷氨酸的释放,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同时,长期焦虑易诱发抑郁症状,而中强度运动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可诱导脑部增加内源性大麻素的生成,帮助稳定情绪。尤为关键的是,下丘脑中广泛分布的 CB₁受体与人体应对压力的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 存在关联 —— 大麻物质通过激活 CB₁受体,可抑制压力激素皮质醇的释放,因此当人体面临压力时,下丘脑会大量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帮助缓和情绪、提升抗压能力。
(二)疼痛调控
大麻对疼痛的调控作用是其最广为人知的生理功能之一。大麻素通过激活 CB₁与 CB₂受体,降低痛觉神经的活性,从而减轻个体的疼痛感。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大麻抑制疼痛的机制可能还涉及其他离子通道的活化 —— 即前文提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TRPV1,以及其同家族成员 TRPM8 与 TRPA1。
(三)食欲与能量代谢
内源性大麻素对食欲调控具有显著影响,同时通过与周边组织(如肝脏、脂肪组织)的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人体下丘脑是食欲调控的中枢,大麻物质通过激活下丘脑内的 CB₁受体,刺激食欲并调节 “促食欲荷尔蒙” 与 “抑食欲荷尔蒙” 之间的平衡;此外,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leptin)也会通过抑制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来抑制食欲,这表明大麻还参与肥胖的调控机制。
(四)周边器官功能
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大麻对周边器官也具有广泛影响:

心血管系统:由于心血管系统中存在 CB₁与 CB₂受体,四氢大麻酚或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可通过激活这些受体舒张血管,产生降血压效应。
胃肠道系统:胃肠道同样表达 CB₁与 CB₂受体,大麻通过活化 CB₁受体抑制胃肠道内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胃肠道蠕动速度;同时,大麻还能调控肠道内胆囊收缩素(CCK)的释放量、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肠道菌群的变化不仅作用于消化系统,还会影响免疫力与中枢神经活性,这意味着大麻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间接影响这些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中主要表达 CB₂受体,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与 2 -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可激活 T 淋巴细胞与 B 淋巴细胞,抑制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6、肿瘤坏死因子 -α)的产生;同时,这两种内源性大麻素还能刺激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提升个体免疫力。
四、大麻的药理作用
大麻二酚作为大麻的主要药用成分,早期已在临床上有明确应用,例如治疗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缓解恶心、呕吐症状。近年来,“药用大麻或大麻二酚用于治疗癫痫” 成为热议话题,其依据在于多种癫痫动物模型中均观察到积极效果 —— 研究表明,大麻二酚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挥抗癫痫作用:平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激活脑部抑制性 GABA 能神经的活性,以及使 TRPV1 与 TRPV2 离子通道脱敏。更重要的是,初步临床测试显示,在儿童难治性癫痫(如伦诺克斯 - 加斯托综合征,LGS)的治疗中,大麻二酚相较于安慰剂具有显著疗效。这一结果有望推动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药用大麻对难治性癫痫及其他类型癫痫的治疗价值。

在疼痛治疗领域,大麻二酚的作用机制同样多元: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代谢酶的活性(间接提高体内内源性大麻素浓度)、使 TRPV1 与 TRPA1 离子通道脱敏,或激活血清素 5-HT₁A 受体等途径,达到止痛效果,因此对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损伤等慢性疼痛具有治疗潜力。

在癌症相关治疗中,虽有研究指出大麻二酚可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癌细胞凋亡,但目前其最主要的药理价值仍集中在 “缓解癌末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终末期生活质量。此外,动物实验发现大麻二酚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活性的作用,因此在脑炎、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发挥药效;临床测试也观察到大麻二酚对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的抑制效果。不仅如此,大麻二酚还具有抗氧化功能 —— 其 “抗氧化 + 抗炎症” 的双重药理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具有神经保护效果,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且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的抗氧化途径实现,无需依赖 CB₁或 CB₂受体的活化。
五、大麻的成瘾性与不良反应
提及大麻,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其成瘾性。尽管大麻的成瘾速度会因植株品种、大麻素种类及用量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但已有研究明确:四氢大麻酚会激活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见图四),促进多巴胺释放,使个体产生欣快感 —— 这种愉悦体验会导致吸食者难以戒除大麻依赖。长期滥用大麻会对身心造成多重危害:影响智力与记忆力,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职场表现不佳甚至失业;更严重时可能诱发精神病变(如精神分裂症样症状)。

除成瘾性外,大麻滥用还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具体包括:

心血管系统风险:研究显示,大量吸食大麻可能导致缺血性中风,这是由于大麻物质引发脑血管痉挛所致;同时,四氢大麻酚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心输出量,导致血管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会提高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量,超出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最终增加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的发生概率。
呼吸系统损伤:大多数大麻使用者通过 “吸食” 方式摄入,这会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反应,增加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感染的风险。需说明的是,尽管大麻与烟草均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且吸食时会进入肺部,但与烟草不同的是,目前尚未发现长期吸食大麻与肺癌存在明确关联,长期大麻吸食者中肺癌病例较为罕见。
消化系统异常:前文提及大麻可缓解恶心、呕吐,但大量吸食大麻反而可能诱发 “大麻剧吐综合征”—— 一旦发病,常规止吐剂通常无法缓解症状,只能通过停止吸食大麻并补充电解质来减轻病情。
六、结语与禁毒决心
当前全球大麻的使用可分为三类:一是娱乐用大麻(即干燥的大麻植株,含较高浓度四氢大麻酚);二是医药用大麻(该品种含较高浓度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含量较低);三是大麻萃取物(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由 GW 制药公司开发的抗癫痫药物 Epidiolex)。

对于大麻的药用价值,我们应秉持理性乐观的态度 —— 期待通过持续研究,将大麻植株中的有效成分逐一分离、纯化,开发为安全有效的临床药物;同时,必须高度警惕娱乐性大麻滥用的危害,通过严格管制减少其对个体身心的损害及社会成本的消耗。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领域持续攻关,也需要社会大众掌握正确的大麻科普知识,共同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的大麻医疗使用准则。

更重要的是,我国对毒品的管制立场始终坚定 —— 大麻作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第二级毒品与管制药品,其滥用不仅会摧毁个体健康、破坏家庭幸福,更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论国际社会对大麻的态度如何变化,我国 “禁绝毒品” 的决心绝不会动摇。我们将始终严格执行毒品管制法律法规,持续加强禁毒宣传教育,严厉打击各类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的身心健康,坚决筑牢抵御毒品侵害的坚固防线。看好药用CBD大麻二酚0THC产业的企业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提供面向全球合法地区的工业大麻种植提取、CBD原料药、临床前研究、0THC的CBD油商业应用等一系列的咨询,微信:nar688cissus


探究大麻的生理机制与药理应用
大麻在全球多国被列为管制药品,在我国,其法律定位明确 —— 依据法务部规定属于第二级毒品,按照卫福部标准则归类为第二级管制药品。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大麻的态度呈现分化趋势:美国此前已有 30 个州(最早可追溯至 20 年前的加利福尼亚州)通过药用大麻合法化法案,近期又有 9 个州相继批准娱乐用大麻合法化。这一国际动态也引发国内部分民众的讨论,不少人向政府提出建议,探讨我国是否应开放大麻的医疗用途,以及是否应将大麻从第二级管制药品下调为第三级管制药品。在这一议题尚未形成社会共识之际,我们不妨先从争议较少的学术角度切入,深入探究大麻中可用于医疗领域的有效成分,以及目前通过各类研究所揭示的这些成分在人体内的作用途径与机制。
一、大麻植株内的化学成分
大麻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经济作物,用途广泛 —— 其纤维可用于纺织麻布、制作绳索及造纸,种子可榨油,同时也被当作药草使用(例如中药中的 “火麻仁”,便是以大麻种子为主要成分,经炒熟调味后,主要用于治疗便秘)。从化学成分来看,大麻植株内所含物质多达 500 余种,其中最关键的活性成分为四氢大麻酚(THC)与大麻二酚(CBD),这两种成分由以色列药物化学家麦查兰于 1964 年借助色谱法首次分离鉴定。

不同品种的大麻植株,其体内四氢大麻酚与大麻二酚的浓度差异显著:大麻二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四氢大麻酚则是导致人体产生感官刺激与成瘾性的主要成分。此外,科学家还从大麻萃取物中确定了 70 余种能够影响脑部功能的化学成分(包括大麻酚、大麻萜酚等),这类物质被统一称为 “大麻素”。

随着大麻素的陆续发现,科学家最终在人体内找到了两种能与大麻素特异性结合的主要受体 ——CB₁受体与 CB₂受体。其中,CB₁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CB₂受体则主要存在于免疫系统(见图二)。大麻素通过活化这两种受体,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不仅如此,大麻物质还能与其他受体或离子通道结合(如 G 蛋白偶联受体 GPR55、γ- 氨基丁酸 A 型受体 GABAA,以及瞬态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 TRPV1 等),引发更为复杂的生理效应。

基于这些研究进展,化学家已成功合成多种仿大麻化合物,致力于开发具有临床价值的小分子药物;同时,科学家在人体内发现了内源性大麻素(属于脂质类物质)—— 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与 2 -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2-AG),它们同样能与 CB₁、CB₂受体结合并使其活化,参与调节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
二、大麻受体的特性与作用机制
既然已知大麻的主要成分通过作用于两种受体影响人体生理功能,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两种受体的特性。位于神经细胞轴突前膜的 CB₁受体由 472 个氨基酸组成,而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 CB₂受体则由 360 个氨基酸构成。二者均属于细胞膜上的 G 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但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仅为 44%,功能差异显著。

当轴突前神经细胞末梢的 CB₁受体被轴突后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反向激活(或通过服用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等外源性物质激活)后,会产生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调控效应:一方面抑制细胞内重要第二信使 —— 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另一方面提高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酶活性;此外,CB₁受体还能抑制钙离子通道开放、促进钾离子通道打开,最终导致细胞活性降低。

相较于 CB₁受体,学界对 CB₂受体功能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目前已知的是,当 CB₂受体受到内源性大麻素刺激后,除了与 CB₁受体类似地抑制环磷酸腺苷生成外,还会通过 “受体内在化” 机制进入细胞质内,进而触发后续的次级信号反应,参与免疫系统的调控过程。
三、内源性大麻素参与的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CB₁受体在被内源性大麻素激活(或因服食大麻而激活)后,为学者研究大麻参与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具体而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轴突前 CB₁受体活化后,会影响神经递质(如兴奋性递质谷氨酸、抑制性递质 γ- 氨基丁酸)的释放。长期下来,这种调控会引发神经可塑性改变,进而影响发育期神经细胞的新生,以及成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反对开放大麻使用的核心论据之一,便是 “长期吸食大麻会导致学习与记忆衰退,影响工作表现”—— 研究推测,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四氢大麻酚持续刺激脑部 CB₁受体所致。

此外,内源性大麻素具有缓解焦虑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这一功能与大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及海马区的大麻受体密切相关:内源性大麻素通过抑制这些脑区谷氨酸的释放,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同时,长期焦虑易诱发抑郁症状,而中强度运动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可诱导脑部增加内源性大麻素的生成,帮助稳定情绪。尤为关键的是,下丘脑中广泛分布的 CB₁受体与人体应对压力的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 存在关联 —— 大麻物质通过激活 CB₁受体,可抑制压力激素皮质醇的释放,因此当人体面临压力时,下丘脑会大量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帮助缓和情绪、提升抗压能力。
(二)疼痛调控
大麻对疼痛的调控作用是其最广为人知的生理功能之一。大麻素通过激活 CB₁与 CB₂受体,降低痛觉神经的活性,从而减轻个体的疼痛感。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大麻抑制疼痛的机制可能还涉及其他离子通道的活化 —— 即前文提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TRPV1,以及其同家族成员 TRPM8 与 TRPA1。
(三)食欲与能量代谢
内源性大麻素对食欲调控具有显著影响,同时通过与周边组织(如肝脏、脂肪组织)的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人体下丘脑是食欲调控的中枢,大麻物质通过激活下丘脑内的 CB₁受体,刺激食欲并调节 “促食欲荷尔蒙” 与 “抑食欲荷尔蒙” 之间的平衡;此外,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leptin)也会通过抑制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来抑制食欲,这表明大麻还参与肥胖的调控机制。
(四)周边器官功能
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大麻对周边器官也具有广泛影响:

心血管系统:由于心血管系统中存在 CB₁与 CB₂受体,四氢大麻酚或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可通过激活这些受体舒张血管,产生降血压效应。
胃肠道系统:胃肠道同样表达 CB₁与 CB₂受体,大麻通过活化 CB₁受体抑制胃肠道内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胃肠道蠕动速度;同时,大麻还能调控肠道内胆囊收缩素(CCK)的释放量、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肠道菌群的变化不仅作用于消化系统,还会影响免疫力与中枢神经活性,这意味着大麻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间接影响这些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中主要表达 CB₂受体,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与 2 -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可激活 T 淋巴细胞与 B 淋巴细胞,抑制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6、肿瘤坏死因子 -α)的产生;同时,这两种内源性大麻素还能刺激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提升个体免疫力。
四、大麻的药理作用
大麻二酚作为大麻的主要药用成分,早期已在临床上有明确应用,例如治疗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缓解恶心、呕吐症状。近年来,“药用大麻或大麻二酚用于治疗癫痫” 成为热议话题,其依据在于多种癫痫动物模型中均观察到积极效果 —— 研究表明,大麻二酚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挥抗癫痫作用:平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激活脑部抑制性 GABA 能神经的活性,以及使 TRPV1 与 TRPV2 离子通道脱敏。更重要的是,初步临床测试显示,在儿童难治性癫痫(如伦诺克斯 - 加斯托综合征,LGS)的治疗中,大麻二酚相较于安慰剂具有显著疗效。这一结果有望推动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药用大麻对难治性癫痫及其他类型癫痫的治疗价值。

在疼痛治疗领域,大麻二酚的作用机制同样多元: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代谢酶的活性(间接提高体内内源性大麻素浓度)、使 TRPV1 与 TRPA1 离子通道脱敏,或激活血清素 5-HT₁A 受体等途径,达到止痛效果,因此对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损伤等慢性疼痛具有治疗潜力。

在癌症相关治疗中,虽有研究指出大麻二酚可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癌细胞凋亡,但目前其最主要的药理价值仍集中在 “缓解癌末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终末期生活质量。此外,动物实验发现大麻二酚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活性的作用,因此在脑炎、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发挥药效;临床测试也观察到大麻二酚对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的抑制效果。不仅如此,大麻二酚还具有抗氧化功能 —— 其 “抗氧化 + 抗炎症” 的双重药理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具有神经保护效果,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且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的抗氧化途径实现,无需依赖 CB₁或 CB₂受体的活化。
五、大麻的成瘾性与不良反应
提及大麻,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其成瘾性。尽管大麻的成瘾速度会因植株品种、大麻素种类及用量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但已有研究明确:四氢大麻酚会激活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见图四),促进多巴胺释放,使个体产生欣快感 —— 这种愉悦体验会导致吸食者难以戒除大麻依赖。长期滥用大麻会对身心造成多重危害:影响智力与记忆力,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职场表现不佳甚至失业;更严重时可能诱发精神病变(如精神分裂症样症状)。

除成瘾性外,大麻滥用还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具体包括:

心血管系统风险:研究显示,大量吸食大麻可能导致缺血性中风,这是由于大麻物质引发脑血管痉挛所致;同时,四氢大麻酚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心输出量,导致血管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会提高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量,超出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最终增加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的发生概率。
呼吸系统损伤:大多数大麻使用者通过 “吸食” 方式摄入,这会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反应,增加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感染的风险。需说明的是,尽管大麻与烟草均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且吸食时会进入肺部,但与烟草不同的是,目前尚未发现长期吸食大麻与肺癌存在明确关联,长期大麻吸食者中肺癌病例较为罕见。
消化系统异常:前文提及大麻可缓解恶心、呕吐,但大量吸食大麻反而可能诱发 “大麻剧吐综合征”—— 一旦发病,常规止吐剂通常无法缓解症状,只能通过停止吸食大麻并补充电解质来减轻病情。
六、结语与禁毒决心
当前全球大麻的使用可分为三类:一是娱乐用大麻(即干燥的大麻植株,含较高浓度四氢大麻酚);二是医药用大麻(该品种含较高浓度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含量较低);三是大麻萃取物(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由 GW 制药公司开发的抗癫痫药物 Epidiolex)。

对于大麻的药用价值,我们应秉持理性乐观的态度 —— 期待通过持续研究,将大麻植株中的有效成分逐一分离、纯化,开发为安全有效的临床药物;同时,必须高度警惕娱乐性大麻滥用的危害,通过严格管制减少其对个体身心的损害及社会成本的消耗。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领域持续攻关,也需要社会大众掌握正确的大麻科普知识,共同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的大麻医疗使用准则。

更重要的是,我国对毒品的管制立场始终坚定 —— 大麻作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第二级毒品与管制药品,其滥用不仅会摧毁个体健康、破坏家庭幸福,更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论国际社会对大麻的态度如何变化,我国 “禁绝毒品” 的决心绝不会动摇。我们将始终严格执行毒品管制法律法规,持续加强禁毒宣传教育,严厉打击各类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的身心健康,坚决筑牢抵御毒品侵害的坚固防线。看好药用CBD大麻二酚0THC产业的企业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提供面向全球合法地区的工业大麻种植提取、CBD原料药、临床前研究、0THC的CBD油商业应用等一系列的咨询,

CBD油去哪里买?cbd油那里买得到?买cbd油的渠道?cbd油购买
探究大麻的生理机制与药理应用
大麻在全球多国被列为管制药品,在我国,其法律定位明确 —— 依据法务部规定属于第二级毒品,按照卫福部标准则归类为第二级管制药品。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大麻的态度呈现分化趋势:美国此前已有 30 个州(最早可追溯至 20 年前的加利福尼亚州)通过药用大麻合法化法案,近期又有 9 个州相继批准娱乐用大麻合法化。这一国际动态也引发国内部分民众的讨论,不少人向政府提出建议,探讨我国是否应开放大麻的医疗用途,以及是否应将大麻从第二级管制药品下调为第三级管制药品。在这一议题尚未形成社会共识之际,我们不妨先从争议较少的学术角度切入,深入探究大麻中可用于医疗领域的有效成分,以及目前通过各类研究所揭示的这些成分在人体内的作用途径与机制。
一、大麻植株内的化学成分
大麻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经济作物,用途广泛 —— 其纤维可用于纺织麻布、制作绳索及造纸,种子可榨油,同时也被当作药草使用(例如中药中的 “火麻仁”,便是以大麻种子为主要成分,经炒熟调味后,主要用于治疗便秘)。从化学成分来看,大麻植株内所含物质多达 500 余种,其中最关键的活性成分为四氢大麻酚(THC)与大麻二酚(CBD),这两种成分由以色列药物化学家麦查兰于 1964 年借助色谱法首次分离鉴定。

不同品种的大麻植株,其体内四氢大麻酚与大麻二酚的浓度差异显著:大麻二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四氢大麻酚则是导致人体产生感官刺激与成瘾性的主要成分。此外,科学家还从大麻萃取物中确定了 70 余种能够影响脑部功能的化学成分(包括大麻酚、大麻萜酚等),这类物质被统一称为 “大麻素”。

随着大麻素的陆续发现,科学家最终在人体内找到了两种能与大麻素特异性结合的主要受体 ——CB₁受体与 CB₂受体。其中,CB₁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CB₂受体则主要存在于免疫系统(见图二)。大麻素通过活化这两种受体,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不仅如此,大麻物质还能与其他受体或离子通道结合(如 G 蛋白偶联受体 GPR55、γ- 氨基丁酸 A 型受体 GABAA,以及瞬态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 TRPV1 等),引发更为复杂的生理效应。

基于这些研究进展,化学家已成功合成多种仿大麻化合物,致力于开发具有临床价值的小分子药物;同时,科学家在人体内发现了内源性大麻素(属于脂质类物质)—— 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与 2 -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2-AG),它们同样能与 CB₁、CB₂受体结合并使其活化,参与调节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
二、大麻受体的特性与作用机制
既然已知大麻的主要成分通过作用于两种受体影响人体生理功能,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两种受体的特性。位于神经细胞轴突前膜的 CB₁受体由 472 个氨基酸组成,而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 CB₂受体则由 360 个氨基酸构成。二者均属于细胞膜上的 G 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但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仅为 44%,功能差异显著。

当轴突前神经细胞末梢的 CB₁受体被轴突后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反向激活(或通过服用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等外源性物质激活)后,会产生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调控效应:一方面抑制细胞内重要第二信使 —— 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另一方面提高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酶活性;此外,CB₁受体还能抑制钙离子通道开放、促进钾离子通道打开,最终导致细胞活性降低。

相较于 CB₁受体,学界对 CB₂受体功能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目前已知的是,当 CB₂受体受到内源性大麻素刺激后,除了与 CB₁受体类似地抑制环磷酸腺苷生成外,还会通过 “受体内在化” 机制进入细胞质内,进而触发后续的次级信号反应,参与免疫系统的调控过程。
三、内源性大麻素参与的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CB₁受体在被内源性大麻素激活(或因服食大麻而激活)后,为学者研究大麻参与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具体而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轴突前 CB₁受体活化后,会影响神经递质(如兴奋性递质谷氨酸、抑制性递质 γ- 氨基丁酸)的释放。长期下来,这种调控会引发神经可塑性改变,进而影响发育期神经细胞的新生,以及成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反对开放大麻使用的核心论据之一,便是 “长期吸食大麻会导致学习与记忆衰退,影响工作表现”—— 研究推测,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四氢大麻酚持续刺激脑部 CB₁受体所致。

此外,内源性大麻素具有缓解焦虑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这一功能与大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及海马区的大麻受体密切相关:内源性大麻素通过抑制这些脑区谷氨酸的释放,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同时,长期焦虑易诱发抑郁症状,而中强度运动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可诱导脑部增加内源性大麻素的生成,帮助稳定情绪。尤为关键的是,下丘脑中广泛分布的 CB₁受体与人体应对压力的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 存在关联 —— 大麻物质通过激活 CB₁受体,可抑制压力激素皮质醇的释放,因此当人体面临压力时,下丘脑会大量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帮助缓和情绪、提升抗压能力。
(二)疼痛调控
大麻对疼痛的调控作用是其最广为人知的生理功能之一。大麻素通过激活 CB₁与 CB₂受体,降低痛觉神经的活性,从而减轻个体的疼痛感。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大麻抑制疼痛的机制可能还涉及其他离子通道的活化 —— 即前文提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TRPV1,以及其同家族成员 TRPM8 与 TRPA1。
(三)食欲与能量代谢
内源性大麻素对食欲调控具有显著影响,同时通过与周边组织(如肝脏、脂肪组织)的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人体下丘脑是食欲调控的中枢,大麻物质通过激活下丘脑内的 CB₁受体,刺激食欲并调节 “促食欲荷尔蒙” 与 “抑食欲荷尔蒙” 之间的平衡;此外,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leptin)也会通过抑制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来抑制食欲,这表明大麻还参与肥胖的调控机制。
(四)周边器官功能
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大麻对周边器官也具有广泛影响:

心血管系统:由于心血管系统中存在 CB₁与 CB₂受体,四氢大麻酚或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可通过激活这些受体舒张血管,产生降血压效应。
胃肠道系统:胃肠道同样表达 CB₁与 CB₂受体,大麻通过活化 CB₁受体抑制胃肠道内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胃肠道蠕动速度;同时,大麻还能调控肠道内胆囊收缩素(CCK)的释放量、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肠道菌群的变化不仅作用于消化系统,还会影响免疫力与中枢神经活性,这意味着大麻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间接影响这些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中主要表达 CB₂受体,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与 2 -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可激活 T 淋巴细胞与 B 淋巴细胞,抑制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6、肿瘤坏死因子 -α)的产生;同时,这两种内源性大麻素还能刺激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提升个体免疫力。
四、大麻的药理作用
大麻二酚作为大麻的主要药用成分,早期已在临床上有明确应用,例如治疗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缓解恶心、呕吐症状。近年来,“药用大麻或大麻二酚用于治疗癫痫” 成为热议话题,其依据在于多种癫痫动物模型中均观察到积极效果 —— 研究表明,大麻二酚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挥抗癫痫作用:平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激活脑部抑制性 GABA 能神经的活性,以及使 TRPV1 与 TRPV2 离子通道脱敏。更重要的是,初步临床测试显示,在儿童难治性癫痫(如伦诺克斯 - 加斯托综合征,LGS)的治疗中,大麻二酚相较于安慰剂具有显著疗效。这一结果有望推动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药用大麻对难治性癫痫及其他类型癫痫的治疗价值。

在疼痛治疗领域,大麻二酚的作用机制同样多元: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代谢酶的活性(间接提高体内内源性大麻素浓度)、使 TRPV1 与 TRPA1 离子通道脱敏,或激活血清素 5-HT₁A 受体等途径,达到止痛效果,因此对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损伤等慢性疼痛具有治疗潜力。

在癌症相关治疗中,虽有研究指出大麻二酚可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癌细胞凋亡,但目前其最主要的药理价值仍集中在 “缓解癌末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终末期生活质量。此外,动物实验发现大麻二酚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活性的作用,因此在脑炎、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发挥药效;临床测试也观察到大麻二酚对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的抑制效果。不仅如此,大麻二酚还具有抗氧化功能 —— 其 “抗氧化 + 抗炎症” 的双重药理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具有神经保护效果,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且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的抗氧化途径实现,无需依赖 CB₁或 CB₂受体的活化。
五、大麻的成瘾性与不良反应
提及大麻,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其成瘾性。尽管大麻的成瘾速度会因植株品种、大麻素种类及用量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但已有研究明确:四氢大麻酚会激活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见图四),促进多巴胺释放,使个体产生欣快感 —— 这种愉悦体验会导致吸食者难以戒除大麻依赖。长期滥用大麻会对身心造成多重危害:影响智力与记忆力,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职场表现不佳甚至失业;更严重时可能诱发精神病变(如精神分裂症样症状)。

除成瘾性外,大麻滥用还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具体包括:

心血管系统风险:研究显示,大量吸食大麻可能导致缺血性中风,这是由于大麻物质引发脑血管痉挛所致;同时,四氢大麻酚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心输出量,导致血管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会提高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量,超出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最终增加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的发生概率。
呼吸系统损伤:大多数大麻使用者通过 “吸食” 方式摄入,这会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反应,增加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感染的风险。需说明的是,尽管大麻与烟草均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且吸食时会进入肺部,但与烟草不同的是,目前尚未发现长期吸食大麻与肺癌存在明确关联,长期大麻吸食者中肺癌病例较为罕见。
消化系统异常:前文提及大麻可缓解恶心、呕吐,但大量吸食大麻反而可能诱发 “大麻剧吐综合征”—— 一旦发病,常规止吐剂通常无法缓解症状,只能通过停止吸食大麻并补充电解质来减轻病情。
六、结语与禁毒决心
当前全球大麻的使用可分为三类:一是娱乐用大麻(即干燥的大麻植株,含较高浓度四氢大麻酚);二是医药用大麻(该品种含较高浓度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含量较低);三是大麻萃取物(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由 GW 制药公司开发的抗癫痫药物 Epidiolex)。

对于大麻的药用价值,我们应秉持理性乐观的态度 —— 期待通过持续研究,将大麻植株中的有效成分逐一分离、纯化,开发为安全有效的临床药物;同时,必须高度警惕娱乐性大麻滥用的危害,通过严格管制减少其对个体身心的损害及社会成本的消耗。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领域持续攻关,也需要社会大众掌握正确的大麻科普知识,共同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的大麻医疗使用准则。

更重要的是,我国对毒品的管制立场始终坚定 —— 大麻作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第二级毒品与管制药品,其滥用不仅会摧毁个体健康、破坏家庭幸福,更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论国际社会对大麻的态度如何变化,我国 “禁绝毒品” 的决心绝不会动摇。我们将始终严格执行毒品管制法律法规,持续加强禁毒宣传教育,严厉打击各类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的身心健康,坚决筑牢抵御毒品侵害的坚固防线。看好药用CBD大麻二酚0THC产业的企业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提供面向全球合法地区的工业大麻种植提取、CBD原料药、临床前研究、0THC的CBD油商业应用等一系列的咨询,

CBD油去哪里买?cbd油那里买得到?买cbd油的渠道?cbd油购买
探究大麻的生理机制与药理应用
大麻在全球多国被列为管制药品,在我国,其法律定位明确 —— 依据法务部规定属于第二级毒品,按照卫福部标准则归类为第二级管制药品。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大麻的态度呈现分化趋势:美国此前已有 30 个州(最早可追溯至 20 年前的加利福尼亚州)通过药用大麻合法化法案,近期又有 9 个州相继批准娱乐用大麻合法化。这一国际动态也引发国内部分民众的讨论,不少人向政府提出建议,探讨我国是否应开放大麻的医疗用途,以及是否应将大麻从第二级管制药品下调为第三级管制药品。在这一议题尚未形成社会共识之际,我们不妨先从争议较少的学术角度切入,深入探究大麻中可用于医疗领域的有效成分,以及目前通过各类研究所揭示的这些成分在人体内的作用途径与机制。
一、大麻植株内的化学成分
大麻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经济作物,用途广泛 —— 其纤维可用于纺织麻布、制作绳索及造纸,种子可榨油,同时也被当作药草使用(例如中药中的 “火麻仁”,便是以大麻种子为主要成分,经炒熟调味后,主要用于治疗便秘)。从化学成分来看,大麻植株内所含物质多达 500 余种,其中最关键的活性成分为四氢大麻酚(THC)与大麻二酚(CBD),这两种成分由以色列药物化学家麦查兰于 1964 年借助色谱法首次分离鉴定。

不同品种的大麻植株,其体内四氢大麻酚与大麻二酚的浓度差异显著:大麻二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四氢大麻酚则是导致人体产生感官刺激与成瘾性的主要成分。此外,科学家还从大麻萃取物中确定了 70 余种能够影响脑部功能的化学成分(包括大麻酚、大麻萜酚等),这类物质被统一称为 “大麻素”。

随着大麻素的陆续发现,科学家最终在人体内找到了两种能与大麻素特异性结合的主要受体 ——CB₁受体与 CB₂受体。其中,CB₁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CB₂受体则主要存在于免疫系统(见图二)。大麻素通过活化这两种受体,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不仅如此,大麻物质还能与其他受体或离子通道结合(如 G 蛋白偶联受体 GPR55、γ- 氨基丁酸 A 型受体 GABAA,以及瞬态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 TRPV1 等),引发更为复杂的生理效应。

基于这些研究进展,化学家已成功合成多种仿大麻化合物,致力于开发具有临床价值的小分子药物;同时,科学家在人体内发现了内源性大麻素(属于脂质类物质)—— 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与 2 -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2-AG),它们同样能与 CB₁、CB₂受体结合并使其活化,参与调节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
二、大麻受体的特性与作用机制
既然已知大麻的主要成分通过作用于两种受体影响人体生理功能,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两种受体的特性。位于神经细胞轴突前膜的 CB₁受体由 472 个氨基酸组成,而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 CB₂受体则由 360 个氨基酸构成。二者均属于细胞膜上的 G 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但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仅为 44%,功能差异显著。

当轴突前神经细胞末梢的 CB₁受体被轴突后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反向激活(或通过服用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等外源性物质激活)后,会产生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调控效应:一方面抑制细胞内重要第二信使 —— 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另一方面提高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酶活性;此外,CB₁受体还能抑制钙离子通道开放、促进钾离子通道打开,最终导致细胞活性降低。

相较于 CB₁受体,学界对 CB₂受体功能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目前已知的是,当 CB₂受体受到内源性大麻素刺激后,除了与 CB₁受体类似地抑制环磷酸腺苷生成外,还会通过 “受体内在化” 机制进入细胞质内,进而触发后续的次级信号反应,参与免疫系统的调控过程。
三、内源性大麻素参与的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CB₁受体在被内源性大麻素激活(或因服食大麻而激活)后,为学者研究大麻参与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具体而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轴突前 CB₁受体活化后,会影响神经递质(如兴奋性递质谷氨酸、抑制性递质 γ- 氨基丁酸)的释放。长期下来,这种调控会引发神经可塑性改变,进而影响发育期神经细胞的新生,以及成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反对开放大麻使用的核心论据之一,便是 “长期吸食大麻会导致学习与记忆衰退,影响工作表现”—— 研究推测,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四氢大麻酚持续刺激脑部 CB₁受体所致。

此外,内源性大麻素具有缓解焦虑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这一功能与大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及海马区的大麻受体密切相关:内源性大麻素通过抑制这些脑区谷氨酸的释放,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同时,长期焦虑易诱发抑郁症状,而中强度运动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可诱导脑部增加内源性大麻素的生成,帮助稳定情绪。尤为关键的是,下丘脑中广泛分布的 CB₁受体与人体应对压力的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 存在关联 —— 大麻物质通过激活 CB₁受体,可抑制压力激素皮质醇的释放,因此当人体面临压力时,下丘脑会大量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帮助缓和情绪、提升抗压能力。
(二)疼痛调控
大麻对疼痛的调控作用是其最广为人知的生理功能之一。大麻素通过激活 CB₁与 CB₂受体,降低痛觉神经的活性,从而减轻个体的疼痛感。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大麻抑制疼痛的机制可能还涉及其他离子通道的活化 —— 即前文提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TRPV1,以及其同家族成员 TRPM8 与 TRPA1。
(三)食欲与能量代谢
内源性大麻素对食欲调控具有显著影响,同时通过与周边组织(如肝脏、脂肪组织)的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人体下丘脑是食欲调控的中枢,大麻物质通过激活下丘脑内的 CB₁受体,刺激食欲并调节 “促食欲荷尔蒙” 与 “抑食欲荷尔蒙” 之间的平衡;此外,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leptin)也会通过抑制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来抑制食欲,这表明大麻还参与肥胖的调控机制。
(四)周边器官功能
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大麻对周边器官也具有广泛影响:

心血管系统:由于心血管系统中存在 CB₁与 CB₂受体,四氢大麻酚或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可通过激活这些受体舒张血管,产生降血压效应。
胃肠道系统:胃肠道同样表达 CB₁与 CB₂受体,大麻通过活化 CB₁受体抑制胃肠道内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胃肠道蠕动速度;同时,大麻还能调控肠道内胆囊收缩素(CCK)的释放量、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肠道菌群的变化不仅作用于消化系统,还会影响免疫力与中枢神经活性,这意味着大麻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间接影响这些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中主要表达 CB₂受体,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与 2 -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可激活 T 淋巴细胞与 B 淋巴细胞,抑制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6、肿瘤坏死因子 -α)的产生;同时,这两种内源性大麻素还能刺激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提升个体免疫力。
四、大麻的药理作用
大麻二酚作为大麻的主要药用成分,早期已在临床上有明确应用,例如治疗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缓解恶心、呕吐症状。近年来,“药用大麻或大麻二酚用于治疗癫痫” 成为热议话题,其依据在于多种癫痫动物模型中均观察到积极效果 —— 研究表明,大麻二酚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挥抗癫痫作用:平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激活脑部抑制性 GABA 能神经的活性,以及使 TRPV1 与 TRPV2 离子通道脱敏。更重要的是,初步临床测试显示,在儿童难治性癫痫(如伦诺克斯 - 加斯托综合征,LGS)的治疗中,大麻二酚相较于安慰剂具有显著疗效。这一结果有望推动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药用大麻对难治性癫痫及其他类型癫痫的治疗价值。

在疼痛治疗领域,大麻二酚的作用机制同样多元: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代谢酶的活性(间接提高体内内源性大麻素浓度)、使 TRPV1 与 TRPA1 离子通道脱敏,或激活血清素 5-HT₁A 受体等途径,达到止痛效果,因此对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损伤等慢性疼痛具有治疗潜力。

在癌症相关治疗中,虽有研究指出大麻二酚可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癌细胞凋亡,但目前其最主要的药理价值仍集中在 “缓解癌末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终末期生活质量。此外,动物实验发现大麻二酚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活性的作用,因此在脑炎、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发挥药效;临床测试也观察到大麻二酚对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的抑制效果。不仅如此,大麻二酚还具有抗氧化功能 —— 其 “抗氧化 + 抗炎症” 的双重药理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具有神经保护效果,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且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的抗氧化途径实现,无需依赖 CB₁或 CB₂受体的活化。
五、大麻的成瘾性与不良反应
提及大麻,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其成瘾性。尽管大麻的成瘾速度会因植株品种、大麻素种类及用量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但已有研究明确:四氢大麻酚会激活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见图四),促进多巴胺释放,使个体产生欣快感 —— 这种愉悦体验会导致吸食者难以戒除大麻依赖。长期滥用大麻会对身心造成多重危害:影响智力与记忆力,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职场表现不佳甚至失业;更严重时可能诱发精神病变(如精神分裂症样症状)。

除成瘾性外,大麻滥用还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具体包括:

心血管系统风险:研究显示,大量吸食大麻可能导致缺血性中风,这是由于大麻物质引发脑血管痉挛所致;同时,四氢大麻酚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心输出量,导致血管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会提高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量,超出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最终增加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的发生概率。
呼吸系统损伤:大多数大麻使用者通过 “吸食” 方式摄入,这会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反应,增加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感染的风险。需说明的是,尽管大麻与烟草均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且吸食时会进入肺部,但与烟草不同的是,目前尚未发现长期吸食大麻与肺癌存在明确关联,长期大麻吸食者中肺癌病例较为罕见。
消化系统异常:前文提及大麻可缓解恶心、呕吐,但大量吸食大麻反而可能诱发 “大麻剧吐综合征”—— 一旦发病,常规止吐剂通常无法缓解症状,只能通过停止吸食大麻并补充电解质来减轻病情。
六、结语与禁毒决心
当前全球大麻的使用可分为三类:一是娱乐用大麻(即干燥的大麻植株,含较高浓度四氢大麻酚);二是医药用大麻(该品种含较高浓度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含量较低);三是大麻萃取物(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由 GW 制药公司开发的抗癫痫药物 Epidiolex)。

对于大麻的药用价值,我们应秉持理性乐观的态度 —— 期待通过持续研究,将大麻植株中的有效成分逐一分离、纯化,开发为安全有效的临床药物;同时,必须高度警惕娱乐性大麻滥用的危害,通过严格管制减少其对个体身心的损害及社会成本的消耗。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领域持续攻关,也需要社会大众掌握正确的大麻科普知识,共同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的大麻医疗使用准则。

更重要的是,我国对毒品的管制立场始终坚定 —— 大麻作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第二级毒品与管制药品,其滥用不仅会摧毁个体健康、破坏家庭幸福,更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论国际社会对大麻的态度如何变化,我国 “禁绝毒品” 的决心绝不会动摇。我们将始终严格执行毒品管制法律法规,持续加强禁毒宣传教育,严厉打击各类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的身心健康,坚决筑牢抵御毒品侵害的坚固防线。看好药用CBD大麻二酚0THC产业的企业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提供面向全球合法地区的工业大麻种植提取、CBD原料药、临床前研究、0THC的CBD油商业应用等一系列的咨询,微信:nar688cissus